0%

前言

这篇博客主要是听中国慕课上面的哈工大老师刘宏伟讲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而做的笔记。

首先是我看完这套教程之后,解答了的问题:

  • 冯诺依曼有5个组成单位,它们是?
  • 磁盘是属于哪个组成单位?
  • mdr和mar分别是什么寄存器,它们在哪里?
  • 一次中断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 磁盘中扇区在最外侧的磁道和最内侧的磁道上,数量有区别吗?

缺点:没有GPU的介绍,也没有现在的SSD介绍,有点遗憾。

阅读全文 »

前言

CSAPP这本书我花了一个月,简单把书中的内容过了一遍,老实说看书看一遍过得有点走马观花,练习题简单做了一遍,课后习题没做…lab也一个没做,接下来打算接着这些练习题再复习一遍。而且我第四章到第六章第一遍跳过了。

简单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阅读全文 »

概念分辨

在讲文件系统的时候,硬盘肯定是绕不过的。首先需要理解一点,那就是硬盘中最小的单位是扇区,一个扇区是512字节,这是硬件上规定的,不会改变。

然后操作系统需要去读取硬盘上的内容,由于一个扇区其实是需要通过磁头去定位到其上面然后读取的,根据局部性原理,操作系统会多读几个连续的扇区,即一次性会读取多个扇区,称为

简单点就是扇区是硬盘上最小的单位,而块是操作系统眼里最小的单位。

阅读全文 »

正好最近看了csapp,然后正好也借着这个机会补一补C语言,并且加深下自己的理解,于是开始动手自己写一个shell。

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其实非常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死循环,不停处理用户的输入,除非用户退出。所以在bash中,整体架构是这样子的:

  • 初始化阶段。shell也会读取自己的配置文件,然后进行初始化。
  • 解释阶段。shell会从标准输入、文件等地方获取命令并且执行。
  • 终止阶段。shell执行关闭命令,并且释放内存,终止。

首先肯定从最简单的入手,那么只需要中间的解释阶段即可。

阅读全文 »

前言

本部分包含《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第三部分的内容,主要就是讲述进程如何利用系统提供的服务来与IO设备和其他进程(可能是别的机器上的进程)进行通信。

阅读全文 »

设备指纹的诞生背景及应用

从安全与风控的角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次的访问是谁发出的,真的是他想要访问么?他需要做什么?”,在目前的系统中,由于一般都是在线交易,其导致了交易对象的不可见性,即系统无法判断这个请求(如转账)是否真的是本人发出的,还是由黑客进行的伪造的请求。在这一领域,设备指纹就可以大放异彩。

与此同时,设备指纹也可以应用于模拟器识别(简单应用),而模拟器识别则可以广泛针对薅羊毛党、提供更加公平的游戏环境(模拟器和手机之间分开匹配等)。

其他更加的细分的场景:防垃圾注册、防撞库、防薅羊毛、反刷单、精准营销、支付反欺诈、授信反欺诈、用户画像分析、复杂关系网络等,可谓前景大好。

阅读全文 »

前言

本部分包含《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就是程序是如何运行起来的一个工程详解。

阅读全文 »

在开始之前先问几个问题:

  • TLS和SSL有什么异同?
  • TLS1.3做了什么改进?
  • HTTPS握手的整套流程是什么

本文不打算介绍对称密钥、非对称密钥和哈希算法的知识,但是会简单介绍下数字证书。数字证书简单来说就是有上面有对应的公钥以及其他的信息,然后CA会用CA自己的私钥对这些信息进行签名,也就是CA认证了这些信息,那么就无法伪造了。

阅读全文 »

当按下计算机的电源键,过一会计算机应该就能启动完成,在屏幕上会有欢迎登录的界面,接着只需要输入密码,就可以成功登录了。那么从按下电源键,到显示器显示界面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阅读全文 »

为什么需要LaTeX?

老实说,最开始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编排论文(毕竟这也是LaTeX诞生的初衷。之前大学毕业论文用的word,修改图片和增加文献之类的真的很繁琐)。

其次是我看到它也能够用来编排书籍、生成PPT(工作汇报)、编写技术文档(这点存疑)甚至是之后可能工作了之后把自己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法撰写成论文?

总之感觉为了肝毕设学习一下应该就不亏了,而且技多不压身,在这个契机之下,打算简单入个门。

所用书籍是刘海洋的《LaTeX入门》,这本书个人感觉简单翻阅一遍即可,不需要认真阅读,当有问题的时候回来再看即可。

阅读全文 »